AI合約交易詐騙崛起?辨識虛假機器人投資平台的 5 大警訊

隨著人工智慧(AI)與自動化技術的廣泛應用,許多投資平台紛紛推出所謂「AI 合約交易機器人」,號稱能透過演算法為用戶創造穩定高獲利。但這股熱潮也被詐騙集團利用,設計出看似專業、實則虛假的AI合約交易詐騙平台來吸金。本文將整理出辨識虛假 AI 投資平台的 5 大警訊,並引用實際案例與核心知識點,幫助投資人降低風險,遠離詐騙陷阱。

一、承諾保證獲利與高報酬

凡是聲稱「100%獲利」、「每日穩定回報」、「無風險投資」的 AI 合約交易平台,都應高度警覺。合法金融工具從不會保證報酬率,任何標榜穩賺不賠的機器人,多半為詐騙誘餌。

市場風險與報酬原則

金融市場遵循「高報酬=高風險」的基本原則。任何聲稱無風險又高報酬的投資,極可能為詐騙。

實際案例: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(CFTC)曾警告投資者不要盡信AI交易機器人的誇大報酬承諾,強調這些平台可能導致嚴重損失。(來源:abmedia.io

二、無法驗證交易紀錄與運算邏輯

真正的 AI 交易系統應具備可查詢的交易紀錄,甚至部分會公開其演算法原理。若平台僅提供模糊的操作介面,卻無實際數據佐證,就有可能是在包裝騙局。

可審計性與透明度

合法投資平台應提供使用者交易記錄、演算法摘要、風險說明等資訊,並具備第三方審計機構的報告佐證。

實際案例: 台灣刑事局破獲一假投資公司,該公司聲稱擁有AI機器人交易功能,實際上並無該技術,僅以國內財經資訊公司名義對外吸金。(來源:cnma.org.tw)

三、過度美化的網站與假評論

詐騙平台常打造視覺華麗、內容充滿 AI 專業術語的網站,但仔細檢查就會發現評論幾乎一面倒、照片來源可疑,甚至找不到營運單位的真實資訊。

社會證明誤導(Social Proof Bias)

人們容易被大量正面評論影響判斷,詐騙平台正是利用這種心理誤區來營造信任感。

實際案例: 香港警方警告市民警惕假冒AI投資App「Better-GC」,聲稱能在股市下跌時仍獲利,實為詐騙。(來源:adcc.gov.hk

四、強調限時名額與快速獲利

利用人性對「錯失機會」的恐懼,詐騙平台常設計「限量名額」、「錯過今天就沒機會」的話術,讓投資者失去冷靜判斷能力,匆忙投入資金。

FOMO 效應(Fear of Missing Out)

詐騙話術善於操縱FOMO心理,迫使投資者在未詳閱條款與風險的情況下快速決策。

實際案例: 詐騙者利用AI技術冒充知名KOL Scott Melker,進行虛假Zoom通話詐騙超過400萬美元。(來源:cn.cointelegraph.com

五、只接受加密貨幣支付與無法出金

許多詐騙 AI 投資平台會要求投資者以 USDT、BTC 等加密貨幣入金,且一旦投資後便無法正常提領,甚至無客服可聯繫,這是最終且明顯的詐騙徵兆。

去中心化交易風險

加密貨幣轉帳一旦完成即無法追回,詐騙平台常藉此迴避法律追蹤與責任。

實際案例: 詐騙集團利用AI深偽技術製作碳交所總經理的仿真影片,誘騙受害者投資後無法出金。(來源:tcx.com.tw

結論

AI 合約交易雖具有潛力,但也成為詐騙集團新興的包裝手法。投資人應保持懷疑態度,審慎檢視每一個平台的合法性與透明度。若遇到上述五大警訊,請立即停止操作,並向165反詐騙專線通報。只有建立正確的防詐觀念與基本金融知識,才能在AI時代中安心投資。

延伸閱讀

比特幣價格劇烈波動:新手投資者該如何應對?

美國政府政策對加密貨幣市場的影響分析

2025年加密貨幣投資策略:如何在波動市場中掌握機遇